联系协会

微信:18515836767
电话:010-62563533
邮箱:zta@zta.org.cn
邮编:110108
地址:北京中关村大街18号科贸大厦B座942室(中关村站C口)



       中关村发展了40余年,敢为人先的改革气质永不过时,一直保持着全国和世界科技产业发展地标地位。中关村的成功,是改革开放国策与市场自生自发力量互相成就、共同孕育的奇迹,也是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成功。

       中关村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1978年,“科学的春天”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唤醒了这个全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方,一批科研人员勇敢走出大院大所的“围墙”,下海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点燃了技术变财富的“火种”。经过40年的发展,中关村如今已成长为世界知名的科创基地。

       2017年,中关村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约1.9万件;涌现有潜力企业70家,约占全国一半、全球的近1/4;企业总收入突破5万亿。

       2018年,中关村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2.1万件;企业总收入5.9万亿;企业数量2.2万个,年末从业人员272万人,其中科技人员78.5万人。

       中关村40年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经验,无论是对科技创新机制、观念的突破,对技术创新环境的营造,还是其间市场经济的破土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绩,都可谓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

       中关村的凤凰涅槃,既源自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动响应与承担,也得益于市场经济改革的东风。一方面,从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使得中关村地区广大科技人员感受到“春天”的来临,中关村迈入电子一条街时期,到198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在海淀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范围设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从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到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是在强烈的使命感与国家战略的支持下,中关村利用区域内得天独厚的科教、人才资源,确立了科创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另一方面,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改革、创新、突破,也是中关村与生俱来的气质。中关村的科技产业突破,是从创新、敢为人先开始的。最具代表性的一例是,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等人利用业余时间,冒着被指责为“不务正业,歪门邪道”的风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

       这种自发突破和创新的魄力,在给中关村的科技产业筑基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雏形。随着1992年国家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关村也成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发源地。

       事实上,中关村的成功,是改革开放国策与市场自生自发力量互相成就、共同孕育的奇迹,也是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成功。它所跨出的每一步,包括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无不是建立在敢为人先的破旧立新之上。这其中,既有国家政策的赋能,也离不开市场力量的自发探索。

       置于改革开放40周年语境下,“中关村”的符号意义和历史价值,是双重的。它所取得的可以量化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成果,直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势;同时,它的创业创新故事,也是对改革、开放精神与市场经济的继承与正名。

       如《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全国首次明确了“法无明文禁止皆可为”的理念。这不仅在当时极具突破意义,即便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向。特别是在中国今天面临着“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压力的情况下,中关村依靠人才、政策、资本聚集所展现出的科技创新孵化力、突破力,对市场创新的鼓励与包容,之于我们更高层面的科技创新突破,不无启示。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在对创新与改革的不懈探索、践行中,前40年的中关村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这是对中关村过去40年的肯定,也是对中关村下一个40年的殷殷期许。

       带着对中关村40余年的发展经验的景仰,本着借鉴、相互启发、取经或接触最新科技创人才与业动态的初衷,全国各地政府、学界、科技园区、企业家和跃跃欲试想创业的人们,络绎不绝在来到中关村,亲身体验一下听说过的故事,体验中关村的创业、科技氛围,与政、学、企各界交流切磋,共商合作发展大计。


上述内容主要摘自新京报网2018-12-10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