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中关村——人才的地球村
时间:2023-12-07 22:47 点击:次
中关村不仅是北京的中关村,也是中国的“硅谷”,更是世界的中关村,人才的地球村。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的中关村论坛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向标,全球新技术新产品新动能新赛道的角力场。世界的中关村承载的主体功能是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率先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这些都需要人才的地球村作为支撑。
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一是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科学发展,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维萨里等一大批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人体结构》、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二是17世纪的英国,培根经验主义理论和“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加速了科学进步,产生了牛顿、波义耳等科学大师,开辟了力学、化学等多个学科,成为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导。三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营造了向往科学的社会氛围,产生了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安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科学家,在分析力学、热力学、化学等学科领域作出重大建树。四是19世纪的德国,产生了爱因斯坦、普朗克、欧姆、高斯、黎曼、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科学家,创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有机化学、细胞学说等重大科学理论。五是20世纪的美国,集聚了费米、冯·诺依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产生了贝尔、爱迪生、肖克利等一大批顶尖发明家,美国获得了近70%的诺贝尔奖,产出占同期世界总数60%以上的科学成果,集聚了全球近50%的高被引科学家。
现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们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我国没有抓住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后又饱经战乱和列强欺凌,导致我国科技和人才长期落后。现在,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研产出连续6年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102家独角兽企业聚集,数量仅次于美国旧金山;“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加速涌现……翻开世界地图,上百个国际化科技创新城市中,英才汇聚、独角兽云集的北京,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十年来,北京加速融入世界创新体系,日渐成为国际前沿科技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地,实现了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全球科创关键枢纽的飞跃。
去年年底,北京科学技术最高奖桂冠揭晓,北京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因单细胞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多项成果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谢晓亮是美国生命医学大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首位华人获奖者,在哈佛任教20年后,他几年前全职回京,回到最初种下科学梦的地方。“在这里,我的团队比在哈佛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谢晓亮感慨。纷至沓来的顶尖科学家不胜枚举: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曾被《纽约时报》称作“当之无愧的数学皇帝”的丘成桐,中国高校引进的非华裔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纳米能源研究领域奠基人、能源界最高奖——埃尼奖得主王中林……北京仿佛有一种魔力,不仅能聚集顶尖人才,还有嗅觉敏锐的创投资金和层出不穷的创新企业。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2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显示,北京首次超越伦敦,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中位居第三。
时间回到2014年初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引人注目的是,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央赋予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新定位、新使命。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号角,明确支持北京等地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进发,这是总书记对北京的期盼,也是超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2021年11月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开门见山指出。随着规划出炉,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切实支撑中国建设科技强国。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意味着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使命在肩,北京从“国之大者”的高度,开启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征程。
——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新的运行机制、新的财政支持、新的绩效评价体系,调动起“最强大脑”的创新创造潜能,一支支科学家团队不断挺进科技前沿“无人区”。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一批“大国重器”破土而出,北京怀柔科学城已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合署办公,统筹整合科技资源,凝聚起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1999年在中关村管委会成立之处,就开始筹备首家社团组织——中关村人才协会的前身中关村IT专业人士协会,以支撑和推动高技术人才生态建设。
——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怀柔科学城,繁盛的创新生态,孕育出丰硕的果实。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悟道”、“长安链”等世界级重大创新成果喷涌而出。“从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两个维度看,北京已经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为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说。
顶尖创新成果的诞生,离不开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如果说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这个新引擎的点火系统。用一套如同普通蓝牙耳机盒大小的设备,取出传感贴片覆于大腿、小腿,骨科病人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实时传递给医生。2015年,在刚刚尝试将这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时,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副主任医师张昊华还因各种担忧而有些瞻前顾后。2020年1月1日,《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施,打破职务成果所有权和收益只能归研发单位所有的僵化制度。自此,张昊华对康复仪后续转化享有70%的权益,对科技成果“不敢转”的疑虑彻底打消。
“科技成果转化赋权科研人员后,我们有底气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一起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走向更大的市场,造福更多患者。”张昊华说。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北京加速奔跑。成立不到3年,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就成功研发出了目前全球支持量级最大的区块链开源存储引擎“泓”。在这里,一批来自世界顶尖院校的科研人员掀起头脑风暴,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快速实现10个版本的技术迭代,并在超过300个重大应用场景落地。打破体制机制束缚,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最大限度激发创新热情。近十年来,北京一直围绕这个关键点持续发力。
“京校十条”允许教师兼职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释放“象牙塔”里的创新活力;“京科九条”全面盘活人、财、物,赋予科研机构处置科研成果的更大自主权;《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就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科技成果报告制度等做出适度超前的制度设计……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随着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配套政策陆续落地,科技专利“先使用后付费”等一批改革举措正成为助推科创企业成长的强劲动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未来网络……一批未来产业在北京已初具规模,科创优势正不断转化为产业领跑的势能,也带动北京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万亿元,是2013年的2.5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接近35万元/人的水平,是2012年的2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182吨标准煤,比2012年下降37.8%。创新影响力持续提升,2022年8月,总奖金高达1亿元的2022年度HICOOL创业大赛落幕,来自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的5016个创业项目参与角逐,让这场全球创业者嘉年华名副其实。“我们不光在做填补国内空白的工作,还要在一些细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摘得大赛一等奖的墨奇科技联合创始人及CEO邰骋信心满满。世界的中关村,人才的地球村。一大批瞄准“世界级”目标的科创公司拔节成长,小米、字节跳动、京东方、利亚德等本土优质企业纷纷出海,在国际舞台展示硬核实力。
从引领全国到辐射全球,从“中国的硅谷”到“世界的中关村”,北京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迎来重要窗口期。“世界级成果将在中国成群结队出现!”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在2021年中关村论坛期间预言。为了参与中国的“创新红利”,这家跨国药企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未来5年投资100家中国的创新企业,并与本土药企合作开发50款新药。尝到了本土化发展的甜头,美国“放疗巨头”瓦里安也在北京经开区设立了全球创新中心。如今,像阿斯利康、瓦里安这样在京布局研发功能的外资企业已达189家。走出去,引进来,全球创新资源向北京加速聚集。顶尖“大脑”云集的中关村论坛已成为国际科技盛会,《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举办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拥有《柳叶刀》等顶尖国际学术期刊的英国励讯集团与北京开展战略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加速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辐射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延揽优质创新种子的触角,逐步深入硅谷、特拉维夫、伦敦、东京、多伦多等全球各主要创新地。“北京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期待有更多的中国城市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汤恩平博士表示。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2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显示,北京首次超越伦敦,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中位居第三。2022年,北京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全国第一,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约占全国1/4。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中关村、昌平、怀柔等国家实验室,怀柔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展现雏形,持续支持8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40家增至2021年的102家,持续领跑全国。“三城一区”创新主平台崛起,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全市1/3的地区生产总值,集中了全市31.8%的企业和全市6成左右的研发人员、研发费用。位于怀柔的金隅兴发科技园、正在建设中的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
加快产业高精尖升级,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中关村在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始终致力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以贯之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践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一是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科学发展,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维萨里等一大批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人体结构》、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二是17世纪的英国,培根经验主义理论和“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加速了科学进步,产生了牛顿、波义耳等科学大师,开辟了力学、化学等多个学科,成为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导。三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营造了向往科学的社会氛围,产生了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安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科学家,在分析力学、热力学、化学等学科领域作出重大建树。四是19世纪的德国,产生了爱因斯坦、普朗克、欧姆、高斯、黎曼、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科学家,创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有机化学、细胞学说等重大科学理论。五是20世纪的美国,集聚了费米、冯·诺依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产生了贝尔、爱迪生、肖克利等一大批顶尖发明家,美国获得了近70%的诺贝尔奖,产出占同期世界总数60%以上的科学成果,集聚了全球近50%的高被引科学家。
现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们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我国没有抓住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后又饱经战乱和列强欺凌,导致我国科技和人才长期落后。现在,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研产出连续6年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102家独角兽企业聚集,数量仅次于美国旧金山;“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加速涌现……翻开世界地图,上百个国际化科技创新城市中,英才汇聚、独角兽云集的北京,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十年来,北京加速融入世界创新体系,日渐成为国际前沿科技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地,实现了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全球科创关键枢纽的飞跃。
去年年底,北京科学技术最高奖桂冠揭晓,北京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因单细胞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多项成果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谢晓亮是美国生命医学大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首位华人获奖者,在哈佛任教20年后,他几年前全职回京,回到最初种下科学梦的地方。“在这里,我的团队比在哈佛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谢晓亮感慨。纷至沓来的顶尖科学家不胜枚举: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曾被《纽约时报》称作“当之无愧的数学皇帝”的丘成桐,中国高校引进的非华裔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纳米能源研究领域奠基人、能源界最高奖——埃尼奖得主王中林……北京仿佛有一种魔力,不仅能聚集顶尖人才,还有嗅觉敏锐的创投资金和层出不穷的创新企业。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2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显示,北京首次超越伦敦,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中位居第三。
时间回到2014年初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引人注目的是,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央赋予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新定位、新使命。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号角,明确支持北京等地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进发,这是总书记对北京的期盼,也是超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2021年11月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开门见山指出。随着规划出炉,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切实支撑中国建设科技强国。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意味着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使命在肩,北京从“国之大者”的高度,开启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征程。
——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新的运行机制、新的财政支持、新的绩效评价体系,调动起“最强大脑”的创新创造潜能,一支支科学家团队不断挺进科技前沿“无人区”。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一批“大国重器”破土而出,北京怀柔科学城已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合署办公,统筹整合科技资源,凝聚起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1999年在中关村管委会成立之处,就开始筹备首家社团组织——中关村人才协会的前身中关村IT专业人士协会,以支撑和推动高技术人才生态建设。
——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怀柔科学城,繁盛的创新生态,孕育出丰硕的果实。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悟道”、“长安链”等世界级重大创新成果喷涌而出。“从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两个维度看,北京已经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为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说。
顶尖创新成果的诞生,离不开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如果说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这个新引擎的点火系统。用一套如同普通蓝牙耳机盒大小的设备,取出传感贴片覆于大腿、小腿,骨科病人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实时传递给医生。2015年,在刚刚尝试将这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时,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副主任医师张昊华还因各种担忧而有些瞻前顾后。2020年1月1日,《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施,打破职务成果所有权和收益只能归研发单位所有的僵化制度。自此,张昊华对康复仪后续转化享有70%的权益,对科技成果“不敢转”的疑虑彻底打消。
“科技成果转化赋权科研人员后,我们有底气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一起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走向更大的市场,造福更多患者。”张昊华说。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北京加速奔跑。成立不到3年,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就成功研发出了目前全球支持量级最大的区块链开源存储引擎“泓”。在这里,一批来自世界顶尖院校的科研人员掀起头脑风暴,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快速实现10个版本的技术迭代,并在超过300个重大应用场景落地。打破体制机制束缚,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最大限度激发创新热情。近十年来,北京一直围绕这个关键点持续发力。
“京校十条”允许教师兼职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释放“象牙塔”里的创新活力;“京科九条”全面盘活人、财、物,赋予科研机构处置科研成果的更大自主权;《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就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科技成果报告制度等做出适度超前的制度设计……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随着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配套政策陆续落地,科技专利“先使用后付费”等一批改革举措正成为助推科创企业成长的强劲动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未来网络……一批未来产业在北京已初具规模,科创优势正不断转化为产业领跑的势能,也带动北京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万亿元,是2013年的2.5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接近35万元/人的水平,是2012年的2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182吨标准煤,比2012年下降37.8%。创新影响力持续提升,2022年8月,总奖金高达1亿元的2022年度HICOOL创业大赛落幕,来自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的5016个创业项目参与角逐,让这场全球创业者嘉年华名副其实。“我们不光在做填补国内空白的工作,还要在一些细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摘得大赛一等奖的墨奇科技联合创始人及CEO邰骋信心满满。世界的中关村,人才的地球村。一大批瞄准“世界级”目标的科创公司拔节成长,小米、字节跳动、京东方、利亚德等本土优质企业纷纷出海,在国际舞台展示硬核实力。
从引领全国到辐射全球,从“中国的硅谷”到“世界的中关村”,北京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迎来重要窗口期。“世界级成果将在中国成群结队出现!”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在2021年中关村论坛期间预言。为了参与中国的“创新红利”,这家跨国药企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未来5年投资100家中国的创新企业,并与本土药企合作开发50款新药。尝到了本土化发展的甜头,美国“放疗巨头”瓦里安也在北京经开区设立了全球创新中心。如今,像阿斯利康、瓦里安这样在京布局研发功能的外资企业已达189家。走出去,引进来,全球创新资源向北京加速聚集。顶尖“大脑”云集的中关村论坛已成为国际科技盛会,《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举办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拥有《柳叶刀》等顶尖国际学术期刊的英国励讯集团与北京开展战略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加速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辐射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延揽优质创新种子的触角,逐步深入硅谷、特拉维夫、伦敦、东京、多伦多等全球各主要创新地。“北京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期待有更多的中国城市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汤恩平博士表示。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2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显示,北京首次超越伦敦,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中位居第三。2022年,北京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全国第一,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约占全国1/4。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中关村、昌平、怀柔等国家实验室,怀柔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展现雏形,持续支持8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40家增至2021年的102家,持续领跑全国。“三城一区”创新主平台崛起,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全市1/3的地区生产总值,集中了全市31.8%的企业和全市6成左右的研发人员、研发费用。位于怀柔的金隅兴发科技园、正在建设中的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
加快产业高精尖升级,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中关村在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始终致力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以贯之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践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上一篇:北京的中关村——中关村示范区
- 下一篇:中国的中关村——创新发展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