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
1、习近平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
10月10日,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勉励年轻干部提高七种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提高七种能力:包括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10-11/9310290.shtml
【编者按】国家对年轻干部选拔任用有了更明确的能力模型。
2、中央赋予深圳更多先行先试使命
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
《实施方案》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方面提出六点要求,包括:
(1)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
(2)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
(3)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
(4)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
(5)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以及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
《实施方案》提出,深圳要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同时,《实施方案》还提出:
深圳要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国有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
在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深圳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支持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完善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政企科技创新咨询制度。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实施方案》还提出,深圳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例如,按程序赋予深圳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探索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支持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不包括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
从中央此次赋予深圳的权限看,深圳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方面,或将拥有海南自贸港同等权限。
https://new.qq.com/omn/20201011/20201011A0BR2E00.html
【编者按】中关村的先行先试优势受到了来自海南自贸区和深圳的冲击。
3、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决定》
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中央军委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决定》。
《决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着眼加快推进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健全与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相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加快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时重要讲话精神,以强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为牵引,以发挥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特色优势为重点,以健全政策制度为支撑,明确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重点和运行机制等,为推动全军办教育、全程育人才提供了依据。
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19/c_1126631024.htm
【编者按】军队院校教育重在固本强基。部队训练实践重在转化运用。军事职业教育重在补充拓展。三位一体,各有侧重,有机统一于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生动实践。
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办法》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办法》,对试点工作涉及的报名、考试、申请执业、业务范围、执业管理和组织实施等作出规定。
《办法》指出,在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开展试点工作,符合条件的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取得内地执业资质的,可以从事一定范围内的内地法律事务。
《办法》规定,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报名人员应当参加由司法部组织的有关法律知识培训,经培训后方可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由司法部发出考试合格的通知。
《办法》明确,考试合格的人员,经广东省律师协会集中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可以向广东省司法厅申请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由广东省司法厅颁发律师执业证书(粤港澳大湾区)。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员,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内,办理适用内地法律的部分民商事法律事务(含诉讼业务和非诉讼业务)。
《办法》提出,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员,可以受聘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内地律师事务所或者大湾区内地九市的香港、澳门与内地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可以成为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内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接受广东省司法厅及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加入所在地的地方律师协会,参加年度考核,同时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接受律师协会的行业管理。
《办法》强调,司法部负责组织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做好命题、评卷等工作,加强对考试工作的监督,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和组织严密;指导广东省司法厅认真做好组织实施报名、报名资格初审、培训、考务等具体工作。试点期限为三年,自《办法》印发之日起算。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2/content_5553378.htm
【编者按】此举标志着粤港澳人才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为港澳律师的职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5、人社部发布《关于做好共享用工指导和服务的通知》
企业之间开展共享用工,进行用工余缺调剂合作,对解决用工余缺矛盾、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对共享用工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共享用工有序开展,进一步发挥共享用工对稳就业的作用,人社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共享用工指导和服务的通知》。
内容包括:
▶支持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
▶加强对共享用工的就业服务
▶指导开展共享用工的企业及时签订合作协议
▶指导企业充分尊重劳动者的意愿和知情权
▶指导企业依法变更劳动合同
▶维护好劳动者在共享用工期间的合法权益
▶保障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工作的自主权
▶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和查处违法行为等。
http://www.mohrss.gov.cn/
【编者按】共享用工是疫情发生后不少服务企业在招工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临时聘用其他无法正常营业服务企业职工为其提供劳动的用工形式。这种用工形式在国家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还存在盲点。在共享用工如何正确使用,如何保障共享员工的权益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该通知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解决方案。
二、各省
1、浙江大力实施“鲲鹏行动”
自去年浙江启动"鲲鹏行动"以来,这一重磅人才工程就备受瞩目。经实地考察、专家论证、部门审议等环节,共有7位顶尖人才入选首批"鲲鹏行动",主要从事"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获得"一人一策"的支持。
针对顶尖人才特点和科学研究规律,"鲲鹏行动"在人才引育用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改革。在遴选方式上,"鲲鹏行动"坚持"以一流人才评价一流人才",邀请行业顶尖专家进行论证,重点审核人选能力水平、战略价值、发展潜力。在支持方式上,坚持需求导向,在项目经费、奖励津贴、事业平台等方面给予个性化支持,不搞"一刀切",省财政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经费,给予顶尖人才最高500万元的省科学技术奖励。在服务管理上,对人才充分信任、充分放权,赋予顶尖人才充分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让人才心无旁骛,安心"坐冷板凳""啃硬骨头"。
http://zj.people.com.cn/BIG5/n2/2020/1010/c186806-34339238.html
【编者按】顶尖人才,往往在共性需求之外,还有着个性化的需求,譬如理念、使命、价值观等“心智激励”。吸引这样的人才,更多需要施加影响、达成共识,而不是执行管理。鲲鹏行动给出了良好示范。
2、河南为吸引人才放大招
10月24日上午,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2020招才引智专项行动”高端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在郑州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此次活动共征集到752个高端人才(项目),大会开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综合服务窗口”,一站式为高层次人才办理引进手续。大会现场共设置展位1646个,参加招聘单位1500家,提供岗位需求51868个。
为让人才留下来,河南各地频频放出大招。根据郑州市发布的“黄河人才计划”支持政策,对毕业3年内来郑州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最长发放36个月。同时,毕业5年内的大中专学生在郑州自主创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4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此外,郑州市还对进站博士后每人每年10万元生活补贴,国(境)外优秀博士在站生活补贴提高至15万元,资助期限为2年,对郑州市企业引进或出站留企工作的博士后,给予20万元安家补助,国(境)外优秀博士后安家补助提高至30万元。
安阳、洛阳、许昌、新乡、开封等地均出炉了一系列“英才计划”。一个充满魅力和机遇的河南正以崭新的姿态"广聚天下英才,助力中原出彩”。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450328213505145&wfr=spider&for=pc
【编者按】河南是人口大省,人们印象中更多的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在人才聚集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直辖市
1、北京公布积分落户申请审核结果
10月15日,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布消息,2020年积分落户申报审核工作已全部结束。按照每年6000人规模并实行同分同落,今年共有6032人拟获得落户资格,对应最低分值为97.13分。10月15日起至22日,积分落户工作转入公示阶段。经公示无异议的,可在2020年10月23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本市常住户口。
今年是本市新版积分落户政策实施第一年。从7月新政发布至今,共有122852人参与申报。今年积分落户工作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人员呈现“三广两稳”特征。
(1)“三广”即来源分布广,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吉林等本市周边及东北省份人员占比近7成;
(2)覆盖领域广,公示人员涵盖现有行业分类的75%,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文化产业工作人员占比在50%以上,74.8%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人员占比34.7%,充分体现了积分落户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3)年龄跨度广,从30周岁至57周岁都有,中青年仍占主体。“两稳”即两项基础指标主要占比保持稳定,公示人员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两项基础指标积分占比61.25%,较试行期提高约1个百分点,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更加突出积分落户面向在京工作居住时间长、做出积极贡献的普通劳动者的政策定位,更好体现存量优先、公平公正原则。
二是导向指标作用明显。
从公示人员积分情况看,在保持连续稳定的基础上,导向指标对城市功能和布局优化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政策效果叠加体现。
比如职住区域指标调整后:
▶受政策修订及引导效应等因素影响,在郊区居住或工作的人员占比有所增加;
▶教育背景指标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仍占主要比例,单证学历或学位申请人获得了公平合理的积分机会;
▶纳税指标、年龄指标调整也体现了平滑分值差距、更加公平公正的政策目标。
三是申报服务信息化水平再度提升。
在去年四项积分指标“零填报”的基础上,今年线上填报简洁流畅,各环节能优尽优、能简尽简,体验更加亲民。
https://mp.weixin.qq.com/s/lTcdJkWjOJOt54KTADe9ig
【编者按】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旨在落实国家户籍制度改革要求,逐步推动解决长期在京合法稳定就业居住普通劳动者的落户问题。截至目前,2018、2019年取得积分落户资格人员12046人,已落户11557人,随迁子女8848人,共计落户20405人。
2、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
以“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为主题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沪举行。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作视频致辞。
习近平主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科学家协力寻求抗疫之道,在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跨国合作,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需要开展新冠肺炎药物、疫苗、检测领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愿同全球顶尖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大共性科学技术破解,加深重点战略科学项目协作。希望各位科学家积极交流思想、推进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科学事业。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上海市委、市政府主办,迄已举办两届。本届论坛采用线上视频与线下出席相结合的方式举办,61位诺贝尔奖得主,76位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3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0余位世界优秀青年科学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与本届论坛,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跨越11个时区。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0/30/c_1126676995.htm
【编者按】这场顶级科学盛会,展现了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和大气谦和。
3、北京海淀区首个人才主题周圆满收官
10月23日,“智汇海淀•逐光者”人才峰会暨人才主题周闭幕式在中关村壹号举行。本届人才主题周系海淀区首次举办。历时一周时间,涵盖7大热门板块、60余次专场活动、20余位大咖汇聚、20余场国际论坛赛事、8项重大项目签约、3大人才培育计划、5项主题展览等多项内容。
闭幕式现场,举办了海淀区人才发展联盟成立仪式。海淀区人才发展联盟是在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区人力社保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成立,由企业人力资源高级经理人、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企业、园区运营机构、相关服务型社会团体等共同建设的自发型、公益型组织。联盟现有美团、快手、旷视、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院等50余家成员单位,即将开展2021届高校毕业生入校招聘、人才政策宣讲解读、企业人才发展需求调研、人工智能大讲堂等系列活动。
闭幕式现场,还进行了海淀区人才工作事权下沉试点园揭牌仪式。海淀区聚焦人才关心关注的工作居住证、人才公租房和国际化服务三方面工作,由区人才办牵头,联合相关成员单位,在市人才工作局的大力支持下,以中关村壹号园区为试点,探索开展人才工作事权下沉试点园项目,建设全市首家人才工作事权下沉试点园,探索打造海淀区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特色典范地区。同时,将依托园区建立中关村壹号人才服务驿站,做好落地事权的承接和运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人才活动空间,丰富人才服务功能,探索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首家人才会客厅,为海淀北部地区众多企业和人才提供更为优质多元的人才服务。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92176
【编者按】海淀可谓全国智力最密集的区域。组织人才周,是进一步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并抵御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人才虹吸。
4、北京CBD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揭牌
10月31日,北京CBD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揭牌。为解决人才办事路程远、时间长等痛点问题,朝阳区推进职能下沉、服务延伸,重点构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四级服务网络体系”,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
“北京CBD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位于朝阳区东三环北京财富中心,设置了现代化的业务办理区、人才活动区等区域,出入境照相、制证、会议等功能一应俱全。中心整合了19家职能部门的120项服务项目,涵盖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永久居留推荐,人才评审认定、引进落户等42项受理事项;外国专家来华邀请、涉外婚姻登记、子女入学等64项咨询事项;14项支持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咨询事项,实行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一门受理”。
朝阳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实行“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人才可通过“朝阳政务”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进行查询和预约,并根据个人实际就近选择线下站点办理业务。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064930696346659&wfr=spider&for=pc
【编者按】一站式服务、一门受理等已逐渐成为各地人才服务提质升级的标志。
5、北京人才吸引力回归榜首
BOSS直聘近日发布的《2020年三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三季度人才需求稳步恢复,环比增长28.6%,同比增长9.1%。
报告指出,北京重回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首位,武汉位于第六名,并且是新一线城市中,来自一线城市的人才流入率唯一逆势增长的城市。其三季度的一线城市人才流动率为1.13,逼近去年同期的1.16。
整体来看,新一线城市相对一线城市的人才“顺差”正在收窄,人才流动率平均值为1.12,较二季度有所回落。其中,天津相对一线城市的人才流动率降到1.01的低位,明显低于2019年同期的1.25。
https://news.sina.cn/2020-10-28/detail-iiznctkc8076084.d.html?mon=$mon
【编者按】在二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中,北京位列第三,杭州第二,广州第一,主要与当时各地复工复产情况有关。总体而言,面对当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虹吸,北京的人才吸引力依然强劲。
6、国内首个大数据应用人才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出台
在近日召开的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第一届第二次理事长会议上,由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与中关村智酷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中心联合发起制定的“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基建之大数据应用人才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出台,这也是国内首个大数据产业人才职业技能标准,是立足川渝、面向全国作出的一次大胆尝试。
据了解,该标准主要分为大数据开发、大数据分析、大数据运维等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均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而在每个方向的每个等级人才,都从企业要求、岗位特征、院校条件、人才技术能力等方面明确了相应标准。
如对初级大数据开发工程师,企业要求能参与公司大数据产品规划、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的设计,能负责数据分析、加工、清理、处理程序的开发和数据相关平台的搭建、维护、优化等;初级大数据开发工程师需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互联网、软件开发等专业技术知识,需具有使用Java技术完成程序开发等多项技术能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982167800283017&wfr=spider&for=pc
【编者按】职业技能标准是职业技能鉴定的前提。以目前的标准看,距离鉴定可用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四、省会城市
1、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正式揭牌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10月22日在南京江北新区揭牌。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主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时龙兴被聘为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校长。
大学座落于江北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以面向产业人才为定位,围绕从理论学习向创新实践过渡的关键环节,与传统高校取长补短, 全面升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解决当前人才培养难点,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是一个衔接政府、高校、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的开放平台。
大学将设置5个学院、1个科技园和2个办公室。5个学院即: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 ,微电子学院示范基地 ,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 ,集成电路国际学院 ,集成电路未来技术学院 。1个科技园即集成电路大学科技园,通过“5个学院”筛选出优秀人才及项目,展开产学研工作,扶持企业孵化、扩大人才招引,促进创新成果的落地。2个办公室是就业和创业指导办公室,师资与学员服务办公室。
目前,大学已开学,集成电路大学教学楼里,7个教室正在上课,课程涵盖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EDA设计方法学、龙芯处理器系统开发等多门课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534468156608137&wfr=spider&for=pc
【编者按】截至2018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存量46.1万人左右,人才缺口为32万人,年均人才需求数为10万人左右。而2018年19.9万高校集成电路专业领域的毕业生中,仅有不足4万人进入该行业就业,单纯依托高校不能够满足人才的供给要求。希望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集成电路专业人才,为集成电路产业补充急需紧缺人才。
2、南京进京招聘顶尖人才
国庆长假前夕,南京市再赴北京“招贤”。自2006年起,南京已连续15年举办了17届“魅力南京”北大、清华校园招聘会,在全国城市中“仅此一家”,已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这一次,“魅力南京”校招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北京地区多所名校,有效搭建了北京地区高校优秀学子与南京地区各企事业单位间沟通交流、匹配对接的桥梁。
在今年减税降费任务重、财政压力大的背景下,南京专门拿出10亿元资金,面向硕博研究生等优秀人才提供10万个以上就业见习岗位,引发不小的关注。
在不久前召开的2020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建言南京打造创新策源地,吸引全球人才来宁。
http://news.longhoo.net/2020/tt_1010/444703.html
【编者按】南京科教资源“多而不强”,科技创新“有高原无高峰”的短板还较为明显,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银川拟定文旅“人才小高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银川市文化旅游人才工作发展,集聚人才,深入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近日,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拟定《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人才小高地”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
《方案》提出,到2022年,银川市文化旅游领域计划引进和培养各类艺术人才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28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5人,银川市级传承人25人;实现文化人才工作“十百千”目标,入选国家、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人数达10名以上,重点培养扶持100名优秀文化人才,重点培训1000名优秀文化人才。
同时,启动“银川文化名家”打造工程,按照国家文化名家工程要求,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等领域,推出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体现银川文化发展水平的名家大师,对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发挥文化名家示范引领作用。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521354
【编者按】文旅产业是银川重点发展产业,即使不能建成全国文旅人才高地,但至少可以建成西北文旅人才小高地。这是基于对自身清晰定位基础上提出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4、南宁重点培养逾百名急需紧缺金融人才
《南宁市急需紧缺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于9月23日印发实施,南宁市将用5年时间重点培养100名以上首府急需紧缺金融人才,同时完善急需紧缺金融人才培养、选用、激励、评价体系,着力推动南宁市金融重点改革攻坚任务落地。同时将建立服务专员制度,对认定为南宁市高层次人才的急需紧缺金融人才,在医疗优诊、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
从今年起,南宁市每年从本市金融行业遴选20名左右金融人才,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保险创新、绿色金融、资本市场、科技金融等5个专题,每个专题培养周期1年,通过行动学习、理论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培养。
培养期满后,每个培养专题要以课题组的形式提交相关研究成果,作为本培养项目成果输出的重要内容。同时入选者应至少独立完成1项与专题培养方向相关的研究成果或创新案例。
《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的遴选条件:
(1)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目前在驻邕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企业)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务或中级以上管理职务,或相当层级的业务骨干;
(2)从事金融工作年限不少于5年,且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突出;
(3)正在从事所入选培养专题相关工作和业务,且未同时入选自治区、南宁市其他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市金融办将根据培养专题和培养计划人数,组织驻邕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企业)推荐申报培养人选。
在经费保障方面,市人才专项经费中每年将投入100万元用于急需紧缺金融人才培养。鼓励市内各金融机构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金融人才培养开发、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和重点人才引进等工作。
南宁市将完善政策支持,对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的用人单位,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入选南宁市急需紧缺人才企业目录。对表现优异的入选者,积极推荐为南宁市咨询专家,按规定安排工作经费、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劳动模范、劳动奖章、五四青年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评选表彰活动中积极推荐优秀入选者。
此外,南宁市还将建立服务专员制度,对认定为南宁市高层次人才的急需紧缺金融人才,在医疗优诊、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确保高层次人才享受的政策、待遇、服务落实到位。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01011/newgx5f826bbc-19870530.shtml
【编者按】各地对于急需紧缺人才多数采用优惠政策直接引进,南宁采用1年培养20人、5年培养100人的方式,看似见效慢,实则更务实。例如,培养方式是针对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要求人才边学习边解决问题,培养成果将包括人才和人才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将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5、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召开
10月28日,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在合肥召开。本届人才峰会的主题为“人才一体化,智汇高质量”。
本次峰会期间举行的系列活动包括:
举行圆桌会议,共同审议第二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人才培育服务基地名单、人才联合培训合作协议、技能人才合作共建协议、人力资源产业园联盟章程,并商议确定下一届峰会的举办城市。
开展现场展示,反映九个城市的最新人才政策、高层次人才重大产业项目,充分体现九城市执着创新事业、礼遇创新人才的鲜明态度和鲜活实践。
举行开幕式,由九市有关领导共同为第二批人才培育服务基地揭牌,共同签订和签署相关协议和章程,集中发布人才政策和高层次紧缺人才需求信息等,并正式启动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
围绕峰会主题,开展高峰对话,重点就促进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重点话题进行交流对话、探讨互鉴、集思广益。此外,还将组织参会人员参观安徽创新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
组织各地人才代表和企业代表参观国家级合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园区,举行论坛活动,开展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暨合肥都市圈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和特色产品推介。
http://www.hefei.gov.cn/ssxw/csbb/105529681.html
【编者按】从峰会主题和内容看,长三角九市人才工作正在从竞争走向竞合。
五、高新区
1、中关村启动第五届文化产业新领军者评选活动
近日,“第五届中关村文化产业新领军者评选活动”线上候选人征集正式启动。该活动始于2013年,已连续举办4届,评选出80位领军者,其中骨干企业人才53位,小微企业人才27位。通过历届评选活动建立起符合中关村创新发展特点的文化产业人才评价机制,发现和汇集了一批“高、精、尖”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本次评选活动征集对象侧重网络视频、游戏电竞、数字音乐、智慧文旅、网络文学、文化装备、数字创意等领域的文化创意类、经营管理类和技术研发类人才。其中,领军人才须为企业创始人,重点是管理型和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是文化产品创意和文化技术创新的骨干文化人才,重点是创意型和研发型人才。
今年领军人才、创新人才的评选标准以“创意、创新、融合”为导向,以文化产业人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从学识经历、产业引领、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内驱动力、社会责任六个维度进行评价,最终评选出“中关村文化产业十大领军人物”和“中关村文化产业十大创新人物”。
https://mp.weixin.qq.com/s/PXWjRtUAZnU2axuicsWTrQ
【编者按】中关村的文化产业也带有浓浓的科技味道。评价标准采用胜任力模型是创新。
2、中关村发布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计划
在2020双创周北京分会场暨中关村创新创业季启动仪式上,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首次系统提出通过培育十大新业态,建设七大新场景等任务,实现技术、产业、应用、集群、生态和规则六大领域全面引领。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数字经济企业总收入规模超过4.6万亿,年均增速不低于15%。
《行动计划》强调加强人才培养交流。集聚领军人才,吸引国内外顶尖数字人才集聚中关村,继续实施中关村高聚工程等人才工程,巩固中关村顶尖人才优势。鼓励领军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开展行业间深度交流,提高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供给能力,为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https://mp.weixin.qq.com/s/_XPSHjv2zuBqfedPZ-HPtA
【编者按】所谓数字经济,在技术层面, 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新兴技术。在应用层面,“新零售”、“新制造”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3、临港新片区GTEP 全球人才高速计划正式启动
10月16日,“滴水汇英才·聚力新片区”暨临港新片区 GTEP 全球人才高速计划中国服务站揭牌。
GTEP全球人才高速计划,旨在通过“全球化、专业化、智能化、集约化”的优质人才服务,加速集聚全球精英人才,为致力在临港新片区创业和发展的海外人才提供求职、培训、就业、创业等全方位服务。“GTEP全球高速计划 ”具体内容为:
(1)GLOBAL,面向全球人才提供国际化服务;
(2)TALENT,汇聚海外各类创业人才、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
(3)EXPRESS,高效对接海外人才、构建人才高速通道;
(4)PLAN,实施全球引才计划、实习学习计划、创业储备计划,建立生态化人才体系。
https://mp.weixin.qq.com/s/NSh_cit2W4VnSOQLZ_NsFA
【编者按】自去年8月20日揭牌以来,临港新片区先后发布人才政策22项,放宽现代服务业海外人才从业限制、率先突破外籍人才5年居留许可、一次性2年工作许可、推荐外籍高层次人才直接申办永居,在全市创新实施“居转户”缩短年限、居住证积分专项加分、自主制定技能人才引进目录、自主审批人才引进和归国留学人员落户、人才购房政策微调等政策,备受社会关注,海内外人才集聚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4、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发布
10月22日,2020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南通举办,首次发布上海以外长三角40个城市排名,为相关城市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强人才吸引力提供借鉴参考。
研究显示,排名总体呈现集团化趋势。
第一集团为杭州、苏州和南京三座城市。
第二集团为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嘉兴等10个城市。
另外还有13个城市处于第三集团。
从2020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总排行榜和分项指数得分、排名来看,第一集团城市体现出的人才友好型特征明显,尤其在吸引人才方面,呈现不同的模式且成效明显。杭州为新兴产业带动型,以电商、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创新创业环境日益提升,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苏州为园区平台带动型,接受上海的深度辐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南京为人才集聚带动型,南京高校云集,高层次人才集聚,人才需求旺盛,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工作、生活的环境不断优化。
http://news.jstv.com/a/20201023/160353112644.shtml
【编者按】青年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所在。排在前十的城市几乎都降低了大学生毕业落户的门槛。
六、重点市县
1、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
11月1日,深圳迎来了第四个“人才日”。当天,深圳举办了多场人才活动。
1. 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启幕
2. 深圳市人才研修院“院士楼”启用仪式
3. 国际人才街区创建点授牌仪式
4.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大湾区巡讲启动仪式
5. “人才伯乐奖”颁奖仪式
6. 第四届深圳人才节音乐汇
7. 南山国际人才街区建设高峰论坛
8. “深爱人才馆”开馆
9.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园罗湖人才产业园”正式开园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167060810930873&wfr=spider&for=pc
【编者按】2017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努力营造全社会尊才爱才敬才的氛围。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600万,高层次人才总数超1.7万,留学回国人员超14万,全职院士50人。
2、绍兴全力打造“名士之乡”
10月9日至17日,第11届中国·绍兴“名士之乡”人才峰会隆重举行。29位中外院士、1500余名高层次人才齐聚绍兴,与1000余家企业对接洽谈,共话创新、共谋发展。
今年的峰会以相约“名士之乡”、筑梦“重要窗口”为主题,安排了峰会开幕式、首届绍籍科技人才大会、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绿色发展高峰论坛等18项子活动,搭建人才、项目、企业、资本在全市域对接融合的大平台,推动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人才与发展互生共赢。
峰会开幕式上,总金额5个亿规模的第二期人才发展基金、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综合保险、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绍兴分中心同时启动实施,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提供更多金融扶持方案。
为吸引年轻人,开幕式上,绍兴再次重磅推出“青年人才”招引组合拳:推出“名士之乡”英才计划“青年人才专项”,提高35周岁以下海外青年人才入选比例——不少于每年入选总数的20%;在全球范围内邀请20余位“两院”院士、重点高校负责人及知名创投专家作为绍兴青年人才举荐专家,推荐符合条件的可直接认定C类及以上人才,力争通过5年时间举荐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发布青年高层次人才需求,硕士及以上614个(包括博士385个),其中100万元以上年薪岗位97个,以最大诚意邀约“为绍兴奋斗30年”的人才“后浪”。
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201010/t20201010_525291031.shtml
【编者按】要抗拒其他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就要像绍兴一样,主动作为,投入更大的心力、财力,营造更佳的人才生态。
3、世界青年博士齐聚湖州
近日,以“才聚南太湖•智赢新时代”为主题的首届世界青年博士南太湖论坛暨2020南太湖精英峰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海内外20多名院士和800多名优秀青年博士出席活动,以科创点燃发展新动能。
以举办首届世界青年博士南太湖论坛为契机,湖州发布“人才数字大脑”,打造人才分类认定、人才工程申报、人才政策资金兑现、人才e码服务、人才求职招聘、揭榜挂帅、人才云图等七大应用场景,形成湖州人才数字大脑“北斗七星”体系。据悉,“人才数字大脑“将为部门、企业、人才、中介机构等多方主体提供服务,使湖州人才工作更加“聪明”、更加“便捷”,助力全球人才“蓄水池”打造,全面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除了以赛引才之外,今年,湖州在“南太湖精英计划”中设立了青年专项,全面启动“南太湖青年学者”招引计划,引进一大批青年人才。据悉,未来五年还将计划招引500名青年科技人才,以打造“高端人才青睐之城、青年人才友好之城”。
开幕式上签约引进了12名青年博士,6个高层次人才项目,4名青年博士代表向世界青年发出“中国梦想•青年机遇”的《湖州倡议》。
http://www.zj.xinhuanet.com/2020-10/25/c_1126654864.htm
【编者按】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近年来,湖州以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为核心,出台了招商引才“湖九条”和“人才新政4.0版”,先后打造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11个“万亩千亿大平台”、200多家众创空间,还推出“湖州服务绿卡”升级版,建立“人才之家”,实行“123”人才服务日,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据统计,今年1至9月,湖州新引进大学生和其他各类人才11.8万人。
4、沧州发布人才立市十条措施
日前,沧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智汇沧州”人才立市十条措施》,包括打造“智汇沧州”人才周品牌、支持“人才+董事长”创业等多项内容。这些措施既着眼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服务等环节,也充分考虑了如何解决引进人才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在体制机制上有多项创新举措,为我市“人才立市”提供有力支撑。
《措施》提出,每年固定时间举办“智汇沧州”人才周,举办“院士沧州行”“海归博士沧州创新创业行”等人才专题活动,组织高端人才发展论坛、校企合作洽谈会、集中兑现人才奖励等相关活动。
《措施》提出,实施贷款贴息,对高层次人才创(领)办的企业获得的商业贷款,未列入其他贴息计划的,按实际贷款利率给予50%贴息补助,贴息金额最高200万元。
实行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本市工作并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前5年全额返还。引进人才创办的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对其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前2年全额先征后返。
建立市高层次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政府事务代办、银企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设立“人才快车”和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站,打造高层次人才与各级领导干部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
http://www.cznews.gov.cn/newweb/news/shizheng/2020-10-23/34049.html
【编者按】沧州人才政策整合了各种政策工具,包括人才周品牌活动、创业扶持、柔性引才、个税返还、服务保障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全方位全链条式的人才政策。
5、余杭区出台人力资源服务业十条新政
10月30日下午,“余您携手,杭向未来”余杭(上海)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服务业合作恳谈会暨余杭区人力资源服务业新政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新政内容涵盖服务机构的进驻、各类奖励资金的扶持、行业人才引进培育等十个方面。其中首次提出“人才官”理念:
(1)支持在大企业、大集团和重点国家高新企业设立政企联席人才官;
(2)在特色小镇、国家级园区等地设立共享人才官,并适当给予工作津贴,对每类人才官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每次评出不超过10名在人才服务领域发挥显著作用的“人才官”,给予每人最高5万元奖励,“人才官”申请区级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认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038210443634408&wfr=spider&for=pc
【编者按】余杭区坚持以打造长三角国际化高端“人才特区”为主要目标,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目前,余杭区人才工作已连续11年领跑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和增量持续位列浙江省区、县(市)首位。
七、研究成果
1、报告:各地从城市间进化到城市群间争夺人才
近日,58同城、安居客发布《2020年城市人才安居吸引力报告》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导致对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2020年“人才争夺战”已经从城市间进化到城市群间。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已悄然走在前列,社保、公积金、人才积分等在区域内将实现互认,区域内教育、医疗等其他资源也将逐步整合,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如,2020年8月20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住建部门在上海共同签署《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8月13日,广州发布的《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提出,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的人才入户积分,在广州可获累计认可。区域内教育、医疗等其他资源也在逐步整合。8月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发布,根据方案,示范区内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职业学校,在招生入学、学籍管理、教学实施、就业升学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行。在此之前,2019年,长三角地区全部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长三角地区居民使用本地医保卡,可以在沪苏浙皖任一地级市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享受门诊直接结算。
报告称,教育、医疗资源的区域间互通,增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人才流动。在可预见的未来,城市与城市之间不再是割裂的个体,入户积分、社保年限等城市间互认,这对人才的流动将更加友好,也对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从城市看,报告指出,西部代表城市成都、重庆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强,落户门槛相对较低,找房热度、求职热度均排在前列,综合安居吸引力指数也取得第一和第二位的好成绩;一线城市中,上海排名靠前,虽落户门槛高、收入房价比排名靠后,但其行业聚集效应强,企业招聘热度、求职热度及薪酬指数均处在前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995107727652259&wfr=spider&for=pc
【编者按】区域内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长三角和珠三角走在前面,一个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
2、猎聘发布《2020三季度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
基于6000万+中高端人才数据样本,猎聘发布《2020三季度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
报告主要结论包括:
(1) 人才紧缺程度呈上升趋势,9月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表明中高端群体的就业呈现回暖趋势。
(2) 全国新发职位数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6.39%,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就业市场回暖,越来越有活力。
(3) 互联网新发职位占比领跑全行业,高达25.99%,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4) 一线城市新发职位集中度超41%,沪京两地领跑全国。这是因为发展成熟的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多聚集在一线城市,因此出现了较多的新增人才需求。
(5) 全国中高端人才平均年薪24.48万元,北京以28.21万元领跑全国。
(6) 上海中高端人才跳槽意愿最高,苏州位居第三。
(7) 一线城市是海外人才就业首选,金融互联网行业最受海外人才青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688658804233364&wfr=spider&for=pc
【编者按】三季度人才市场回暖向好,无疑增强了企业招聘和求职者求职的信心。从长远来看,人才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四季度总体仍将保持向好趋势。
本文作者:中关村人才协会战略研究所 师晓燕
敬请投稿
欢迎约稿
战略研究所简介
中关村人才协会战略研究所是中关村人才协会的直属智库机构。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思想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以人才战略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研究目标,以共享中关村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与人才发展经验为蓝本,通过专业系统的萃取,通过现场调研、深度访谈、文献研究、海内外最佳实践比对等科学方法,为力争先进的各地区和国家级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环境提升、营商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等提供可落地执行的智库服务。
中关村人才协会战略研究所汇集了来自众多全国性学术与研究机构、知名大学的数十位资深专家学者,与中关村实战经验丰富的政策专家、企业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物一道,依靠权威、实战、前瞻兼备的先进理念和研究方法,提供专业的智库服务。在北京、京津冀一体化、深圳、山东、河北、云南、贵州、湖北等多个区域的法律制订、政策研究、调研服务、干部与企业家培训交流等活动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
中关村人才协会战略研究所真诚地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机构广泛合作,共谋发展。过去多年中,中关村人才协会依托专业的研究力量和合作伙伴渠道网络,受北京市人才局(办)、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北京市科协、北京市人社局、北京市科委、海淀区等,及天津、山东、河北、深圳、贵阳、昆明、西安等国内多地委托承办了研究、调查等重要工作;组织力量到硅谷、128号公路、剑桥、新竹、台湾南部科学园及伦敦、悉尼、东京、海德堡、西雅图等地,研究其科技与科技产业、人才发展经验,及时了解最新动态;与海外众多华人社团和留学生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联系,并广泛调研了外籍人才在京、在华发展状况,研究如何吸引海外华人、留学生和外籍人士参与中国科技与产业发展。
中关村人才协会战略研究所将继续深入学习党中央科技产业发展和人才强国的政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科技和人才发展,帮助各类产业园区坚实走好党建引领人才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新兴科技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人才政策研究|人才战略研究
人才管理经验交流
→如何成为会员
http://www.zta.org.cn/about.php?id=37
→了解协会更多信息
www.zta.org.cn
扫描上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18515836767
电话:010-62563533
邮箱:zta@zta.org.cn
邮编:110108
地址:北京中关村大街18号科贸大厦B座942室(中关村站C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