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届“京港青创杯”创业大赛总决赛在京举办
北京市科协召开学会工作座谈会
上海奉贤打造特色人才工作品牌持续加码
浙江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浙江宁波“奉化人才银行”正式揭牌成立
江苏南通人才新政3.0版:扩面提标 全面支持创新创业
安徽黄山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
安徽淮北出台“产业人才政策16条”
山东青岛聚焦技能人才,助推城市高位发展
山东青岛蓝谷高新区:“共享人才”解企业燃眉之急
广东佛山“2021南海人力资源服务月”启动
广东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开幕
江西九江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创新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沈阳今年新增9家“候鸟型”人才工作站
001
12月6日下午,第二十四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科技专场暨第四届“京港青创杯”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作为活动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香港贸易发展局,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出席并致辞。
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刘明,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和京港人才交流中心董事总经理刘志明分别围绕京港科研机构合作、香港科技创新发展、京港科技创新优势互补等主题发表了演讲。
活动中,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发起的京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将助力两地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为科创企业搭建国际化的活动和展览平台。平台依托香港贸发局全球贸易投资网络,对接国际资源,构建创新合作生态圈,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金融业与科技创新机构的融合。活动现场还签署了三个京港合作协议,总金额达13亿元。
随后,第四届“京港青创杯”创业大赛总决赛正式开始。大赛由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携手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通过京港两地选拔赛晋级决赛的8个项目同台竞技,最终决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信息源:
http://kw.beijing.gov.cn/art/2021/12/8/art_6382_688132.html
002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中央和北京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深入了解新时代首都学会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世界人才高地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12月8日上午,北京市科协在北京科学中心召开学会工作座谈会。北京测绘学会等10家社会组织代表分别围绕党建引领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举荐增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科技创新资源服务科学技术普及助推“双减”、助力乡村振兴以及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学会专业化服务管理水平等工作进行了汇报和交流。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沈洁参加座谈并讲话。沈洁对学会发挥自身职能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与参会同志就新时代学会如何培养能够适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人才队伍、如何打造具有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社团进行了的交流研讨。
沈洁指出,学会是科协工作的主体,学会是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要深入总结学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完善人才培养举荐制度,加强人才评价,支持学会开展职称评审,做大做强优秀人才评价品牌项目,把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团结凝聚在科协组织周围;要深入推动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发挥学会在学术领域、行业领域中的“领头雁”作用,围绕国际国内前沿科技领域和卡脖子技术,碰撞火花、启迪智慧,实现跨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和研讨;要进一步发挥学会智库基地的资源优势,加强对现有专业智库群试点的评估,调动学会参与智库建设的积极性和发挥优秀智库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优秀的专家建议;要发挥创新簇在服务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学会、高校与企业的联动和资源互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双创”,服务科技创新;要进一步统筹科普资源,使学会成为服务社会、服务“双减”、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支重要力量。
沈洁强调,一是要加强政治引领,落实“党建强会”。学会是科协组织的基础,更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各学会要认真贯彻落实市科协党组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北京市科协社会组织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让学会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载体和阵地。二是要切实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学会要规范管理,加强培训,实现秘书处职业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学会的管理服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把本领域本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最大程度地吸引进来、联系起来、凝聚起来。三是大力推进“数字科协”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科协组织发展新格局,主动把学会工作融入到首都发展大局,树立以“科协组织联动一盘棋”“服务人才基层联心一团火”“上下左右联络一张网”的“三个一”理念,大力推进数字科协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咨询信息平台、学术交流服务平台、成果转化评价产业平台和信息交互社交平台,实现资源的互联共享。四是要进一步转变科协工作作风,开展科协班子下基层行动,在现有联系点的基础上,争取实现科协学会组织联系点全覆盖。工作中要眼睛向下,聚焦基层,用心用情做好服务,解决基层所需,科技工作者所想,真正使科协组织成为科技工作者眼中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协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与学会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挖掘收集学会人才评价、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专业智库、科技创新等各类资源,将学会的各类资源与科协整体工作紧密对接有效互动,努力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座谈会由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孟凡兴主持。北京测绘学会理事长杨伯钢等10家学会的负责人,市科协学会部、人事部、北京科学中心、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有关同志参加了座谈。
信息源:
https://www.bast.net.cn/art/2021/12/8/art_23312_500123.html
003
上海市人社局12月10日消息
奉贤区举行2022年度全球英才招募云上推介会,面向全球招募英才,推出储备人才、流量人才及团队、青年人才三大类岗位,职位人数超过1800人。
据悉,此次全球招募,奉贤率先向“自带流量”、拥有所在行业领域资源的流量人才或团队伸出“橄榄枝”,并为其落户创新制定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实施弹性管理,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工作环境;实施直接聘任,考核业绩突出的,可聘任相应层级领导岗位;实施协议年薪,个人最高200万元,并按绩效考核结果予以超额奖励,奖励额度上不封顶;实施股权激励,人才可以技术及自有资金参股相关项目,成立子公司;实施政策定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人才及团队,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扶持。
针对储备人才,奉贤区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水平,第一年起薪18万-22万元,并由区人才办进行跟踪培养。针对青年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奉贤区内各项人才激励政策,对业绩特别突出的青年人才,奉贤区还将推出绿色通道办理人才落户等业务。暂时不符合落户条件的,颁发“奉贤人才护照”,凭人才护照享受奉贤市民待遇。
今年以来,奉贤区人社局创新招才引智机制,以聘任制、合作制、顾问制等多种形式,已累计招募“千名自带流量大学生”1116名,分层分类集聚自带项目、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流量人才”到奉贤干事创业,打造南上海新青年集聚高地。
奉贤区集聚产业人才,实现产城人融合高质量发展。依托东方美谷、未来空间、数字江海等特色产业,加大对美丽健康、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装备等重点细分产业人才激励力度,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奉贤区聚焦技能人才,促进奉贤人才梯队深度开发。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技能专家”“工匠人才”等高层次技能人才专属岗位,加强技能人才选拔。奉贤区完善人才结对带教制度,着力发挥区级“滨海贤人”系列优秀人才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传、帮、带”引领一大批青年人才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奉贤区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截至10月,已完成入网学员575人。积极组织区内职工及学生参加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成功推荐2名首席技师和1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参加市级评选。奉贤区以“妈妈式”服务爱才惜才,制定差别化人才服务政策,形成“卓越人才、引领性人才、支撑性人才、青年人才”分层政策支持体系。给予人才购房优惠、租房补贴、薪酬激励、医疗服务和子女就学等全方位政策扶持,构建完善“门类齐全、梯次合理、针对性强”的全周期和全路径政策保障,有力提高政策显示度和人才满意度。
据悉,奉贤还将提供20万套(间)公租房、每年建设3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通用空间,实施人才物业免息免租政策,为更多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信息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730588486780186&wfr=spider&for=pc
004
省委人才工作会议7日至8日在杭州召开。省委书记、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袁家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中指出,这些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突出表现在人才集聚力更加强劲,政策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策源力显著提升,生态涵养力持续迭代,同时也指出了问题和短板。他强调,进入新时代,我省人才事业进入窗口期,人才需求进入升维期,人才工作进入跃迁期,人才治理进入变革期。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推动人才工作理念、机制、方法、能力迭代升级,大力引育人才、珍惜爱护人才、充分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努力使浙江成为卓越人才辈出之地、全球人才向往之地、人才活力涌流之地、人才生态典范之地,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强调要大力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形成顶天立地的战略平台支撑,建设创新资源联动枢纽,以创新平台组织形态促进人才集聚裂变,进一步推动平台建设提能;打造自主可控的人才全供应链,壮大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人才队伍基本盘,进一步推动人才培育提质;着力打造国际人才大循环的重要枢纽,深入实施“鲲鹏行动”计划,细化人才招引颗粒度,打造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新载体,进一步推动人才引进提速;以数字化改革破解人才发展难点堵点,打造人才工作重大场景应用,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积极破解人才发展难点堵点,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提效;强化全周期全要素保障,做精增值服务、做优服务质量,加快产权激励,给人才吃下定心丸,让尊重人才、崇尚科学成为社会风尚,进一步推进人才生态提优。
强调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抓方向抓战略抓引领、抓大事抓要事抓难事,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责任落实机制、人才工作闭环推进机制、人才工作争先创优机制、人才工作多元投入机制,努力推动形成党建统领、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信息源:
https://mp.weixin.qq.com/s/2LUIB_FZDplH_09hN1S27A
005
12月3日下午,由宁波市奉化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奉化农商银行共同打造的“奉化人才银行”揭牌仪式在奉化人才之家举行,奉化农商银行“英才贷”正式发布。
据了解,“英才贷”是专门支持奉化区人才企业发展壮大的纯信用贷款产品,适用于入选“凤麓英才”计划的企业和个人。该产品涵盖政府贴息、无还本续贷、循环使用、无手续费等优势,按照入选等次(政府资助)给予资助额度等额授信。根据项目经费资助额,企业单户总授信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循环贷款最高可至300万元,最低可享受当前一年期LPR+35BP(4.2%)的贷款利率;个人单户总授信额最高达200万元,最低可享受当前一年期LPR+65BP(4.5%)的贷款利率。
活动当天,奉化农商银行共为全区人才企业和个人整体授信2亿元,其中为瑞利时、欧佩亚、雪路登3家人才企业现场合计授信950万元。“这笔授信来的太及时了,能有效缓解企业运行的资金压力。”宁波雪路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先生表示。
近年来,奉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全面优化升级“凤麓英才”团队计划,给予入选团队最高100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最高1000万元人才银行信用贷款、最高1000万元贷款的银行当期LPR贴息、最高1000万元政府产业基金支持、最高1000万元场地和装修补贴。
据悉,下一步,奉化农商银行将积极响应相关信贷政策要求,配合奉化区委区政府打好“凤麓英才”计划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的组合拳,为奉化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孵化高新技术制造业、促进奉化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倍增效应。
信息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114568381276891&wfr=spider&for=pc
006
12月7日,“人才新政3.0版是原有政策的集成优化、提档升级,分为人才政策、金融政策、配套奖励政策、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等版块,并推出了八大升级政策包。”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新政包括更大力度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大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对紧缺和离岸人才给予特殊支持等8个方面的升级政策包,给予来通就业创业人才最高礼遇。其中,在人才政策中,通过“江海英才”计划全市域覆盖,我市在省内率先对从大专到博士学历层次的青年毕业生提供综合补贴(生活津贴)等一系列诚意满满的人才政策,助力来通人才创新创业。
“江海英才计划”全市域覆盖,支持创新创业扩面更提标。新政将高层次创业人才个人资助上限从3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团队资助上限从500万元提高到600万元,重大顶尖人才项目可一事一议,不设上限,并将创新人才个人资助上限从100万元提高到了200万元。为落户人才提供一定面积的办公、研发和生产用房等物理空间,我市将租金补贴标准从“三年免租金”提高为“三免两减半”。新政还明确,在北上广深以及苏州五地的我市企业离岸技术研发人才享受同城待遇,在外企业派驻南通的研发人才享受人才公寓同城待遇,积极满足我市企业的实际需求。
突出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保障。省内率先建立从大专到博士的综合补贴(生活津贴)体系,涵盖青年和人才来通见习实习、择业就业、培训培养等各环节,为来通人才提供多重支持。如青年就业人才见习(实习)期,按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5%给予补助,可申请青年公寓。对创业就业青年人才新增大专(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毕业生500元/月综合补贴,最长不超过三年。具有大专(初级或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技能等级)的人才可申请人才公寓,三年内给予一定租金补贴。此外,我市每年优选一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境外世界名校本科及以上学生,拿出一定数量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实习岗位,组织暑期实习,表现突出者可优先推荐参加南通市“515”优才计划选调。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我市扎实推进“江海英才集聚工程”,人才发展政策体系不断迭代升级,区域人才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今年省“双创人才”入选数量已连续第六年列全省第二。
信息源:
https://view.inews.qq.com/k/20211207A0756J00?uid=&shareto=
007
安徽日报12月10日消息
黄山人才发展集团与深圳人才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展红色(党性教育、国情研修等)、绿色(乡村振兴、“双碳”行动等)、金色(资本、基金等)人才交流培训“三色”行动,推进招才引智、产学研、交流培训、平台合作等协同发展。
今年10月,黄山人才发展集团经黄山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该集团建设人才服务智慧云平台,深化人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打造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人才引育、投资和管理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千名人才汇聚黄山”工程,力争经过5~10年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黄山-皖南-华东”人才生态圈。
据了解,黄山人才发展集团坚持“市场化招引、全链条培育、多元化投入、全要素支持、全周期服务”理念,聚焦人才招引猎聘、人才项目投资、创新创业孵化、人才跟踪服务、人才咨询培训、数字化人才建设、人才公寓管理服务等核心业务,探索构建“人才+服务+资本+产业”运作机制,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项目链、生态链的深度融合、一体发展,为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整体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信息源: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781352
008
12月8日,淮北市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产业人才推动“五群十链”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围绕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平台载体建设、服务保障等四个方面出台16条政策措施,最大限度集聚产业人才,激发人才来淮创新创业活力。
据了解,《政策》着力打造含金量高、覆盖面广、方式灵活、更具比较优势的“一揽子”产业人才支持政策,对部分现行涉企人才政策的待遇标准、适用范围进行提标扩面,并结合实际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聚焦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紧扣产业人才需求,强化政策“量身定制”,着力引进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对能驱动“五群十链”产业发展的顶尖人才和团队,在引进条件和支持措施上“一事一议”给予全方位扶持。对经认定的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1000万元经费支持。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给予每人40—70万元购房补贴或每月6000—11000元生活补贴。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3年内给予每人每月最高3000元生活补贴及相应的租房、购房补贴。对不在急需紧缺目录范围内的本科及以上、大专及中专(技校)毕业生,3年内给予每人每月600—800元生活补贴及 5万元购房补贴。
创新出台系列育才举措:《政策》着眼淮北市产业发展的长远需求,创新出台了一系列育才举措,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实施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定期遴选能够增强“五群十链”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人才,集成各部门资源予以重点扶持。探索设立“创新创业人才贷”,向科技创新型企业、人才创业类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信用贷款。每年举办淮北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代评”方式挖掘发现优秀创业人才。同时,积极为在淮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以及项目补助、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来淮创业。
着力打造人才生态环境: 《政策》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让来淮创新创业有获得感、奉献有成就感、生活有幸福感。注重优化工作平台。围绕“五群十链”重点产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对企业获批的省“一室一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在省奖励的基础上,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注重优化生活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公寓、青年公寓建设,通过新建、改建、购买、租赁人才公寓以及发放租房补贴等形式,多渠道解决人才住房需求。积极协调解决企业高管、核心技术骨干等人才配偶子女就业、入学等问题,营造暖心留才环境。
优化服务环境。为在淮就业创业的优秀人才发放“相城优才卡”,建立“一网通办”人才综合服务系统,设立“人才综合服务窗口”,在政策咨询、待遇兑现、项目申报、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信息源:
http://www.ah.xinhuanet.com/2021-12/08/c_1128143343.htm
009
日前,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印发《关于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围绕培养机制、职业培训、技能评价、技能竞赛、人才激励、技工教育、创响品牌等七个方面,确立7项重点目标29条创新措施,确保技能人才找得到、招得来、留得住。
技能人才是支撑青岛制造的重要力量。从中国智慧港口的“推门人”张连钢,到变电站的“体检医生”郑强,从尹星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运行监控系统在青岛地铁工程车的应用研究》的完成,再到首个由全国总工会命名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郭锐创新工作室的设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形象,正在青岛制造的版图上熠熠闪光。
青岛是实体经济大市、制造业名城,拥有197.4万产业工人,是全省首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城市。《关于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入落实的再推动,也是城市在“人才”上的再思考,需要我们进一步追问——
01为何强调人才?
涛君参加“入企诊断深度行”活动时,尚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郁东兴表示,公司发展目前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转型,二是人才。
转型的问题,在公司引入MES系统、进行流水线改造中已初步解决,而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在与供应商的对接过程中收获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人才的问题,在郁东兴看来,不只是关乎成本,还有人才来不来、人才合适不合适等担忧。
这其实也是青岛很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需求。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降本增效、提高抗风险能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的必由之路,而转型过程中的触“网”、改造等需求,可以通过搭建的平台或组织的赋能行动等找到路径与方案。但不能忽视的是,数字化转型同时产生的是新的人才需求。
比如说在工业互联网赋能过程中,需要人才既要懂软件应用,又要深耕行业,能够准确找到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匹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而在企业具体运行过程中,也需要人才既要懂企业的业务,又要懂数据挖掘与分析。
尤其是青岛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紧要历史关口,人才发展需要与城市战略及产业布局同步推进、深度融合。一方面,需要高水平高层次人才队伍,来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队伍,来完善创新生态。
02谁来定义人才?
人才不止一种定义。
城市在人才定义上的多样性,是发展需求的展现,也是城市开放包容的体现。
《关于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入落实,其实正是从产业需求出发,将“人才”交由企业来定义。
《方案》提出“到2023年全市符合条件的规模以上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实现全覆盖”:
全力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扩面,支持行业部门组织发动本行业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支持区市人社部门组织开展辖区内企业的自主评价工作,同时,指导企业自主开发制定企业评价规范,贯通培训评价全链条,并推动社会第三方评价组织技能等级认定,建立评价技术资源快速响应机制,结合产业发展涌现出的新职业、新岗位,鼓励行业头部企业、社会组织和技职院校参与行业企业岗位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和相应题库的开发编制工作。
企业是用人主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哪些标准最能吸引人才、怎样才能激发出人才的潜能,用人主体最明白。青岛正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链条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青岛以企业为主体,已累计认定“无头衔、无称号”的实战型人才30多名;
出台高端人才薪酬奖补政策,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端人才给予薪酬补贴;
建成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等人才创新创业园区,拥有1200多个专家工作站、67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0家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沃土。
03人才如何诞生?
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本上要从产业出发。产业在产业链中的层次与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类型与水平。
青岛发力重点产业和“四新”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催生人才需求的同时,也推动人才结构的高级化、现代化。
而技能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截至2021年5月,青岛已有10余所技工院校与362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2020年以来,已订单定向培养学生3400余人,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方案》中提出“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与院校机构合作创建职工培训中心”,“支持应急、市场监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开展安全技能、特种作业、工业互联网等职业技能培训”,就是促进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以实现人才精准赋能产业的举措。
青岛是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目前,已入库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8个。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日前公布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中,青岛市的海尔集团、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上榜。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正在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动能:
潍坊医学院与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青岛黄海学院与十余家省级行业协会、近百家企业合作,共建8个现代产业学院和13个微专业;
纺织谷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产教融合战略合作签约;
山东莱西科技小院、山东省区域农业绿色发展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和青岛农业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揭牌……
在产才融合、校企合作等措施之外,技能人才的成就感与获得感是重要的动力核心。只有让技能提升成为人才成就的路径,才能真正叫响“工匠之城”的品牌。
为此,青岛市在开展技能竞赛展现精英风采、提升技能水平之外,还在全省率先试点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发展通道,打破身份、学历、论文、资历等“硬指标”藩篱,以企业实际需求为标准。
人才需求背后是城市发展实力、产业活力。如何从产业需求出发,实现“人才”各项数据的飞跃,青岛正拿出办法,激发人才活力,叫响城市品牌。
信息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694073527749809&wfr=spider&for=pc
010
为进一步提升对外服务水平,帮助在长工作的外国专家了解中国文化,更快地融入长沙,12月3日至4日,由长沙市科技局主办的首届外国专家融入服务活动在长沙(洋湖)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基地正式举行。活动得到了湖南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市委外事办、市卫健委、市公安局人境支队的大力支持,吸引了30余位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外国专家及其单位的外事专干参加。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相关涉外职能部门与外国专家交流其在中国需遵守的法律法规要求,并介绍了工作许可、停居留、体检等涉外事项办理流程及疫情防控知识。长沙市科技局联合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学院专家,为外国专家新开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传统节日习俗等人文课程,以及人际交往、交通出行、就医就学等工作生活技能课程,也让外国专家深度了解长沙、爱上长沙,从而更好地服务长沙、传播长沙。
同时,活动还组织外国专家参观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并座谈分享他们在长沙的工作生活心得,为长沙对外开放提出建议。“我们的学校中有非常多的国际友人,这样的融入服务对我们帮助很大。”来自英国的安东尼已经在长沙生活1年多,目前就职于长沙玮希国际学校。长沙创新创业的氛围、开放好客的热情和贴心全面的服务,无不吸引着他成为一名“新长沙人”:“我非常开心能够生活在长沙、工作在长沙,我的家人也都很喜欢这里,我们已经决定定居在长沙。”
眼下,长沙正奋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扛起省会担当。在近日召开的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进入新赛道,长沙也迎来了更高的使命。人才是第一资源,一直以来,长沙市坚持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把人才当做强市之本、兴业之基、发展之源。
近年,长沙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胆先行先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国际人才环境、创业环境,在政策出台上有力度,在用心服务上有温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比如持续加大对外引智资金扶持,加强外国人来华工作信息化建设,为外国人才集中的园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业务指导,设立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站式服务中心等。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以及双减政策落实中,各个具有涉外职能的部门之间,强化协作,开设绿色通道,及时协调解决外国专家就业、创业以及生活上的问题,让外国专家有了家的归属感。
伴随湖南省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长沙与世界的距离更是“近在咫尺”。截至目前,在长工作的外国高端专家人数在两年间实现了翻倍。长沙市连续两年在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组织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活动中获评最具潜力城市。
信息源: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QHDT49J0514EV7Q.html
011
12月9日下午,“2021南海人力资源服务月”启动仪式暨佛山南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招商推介会在南海人才馆举行。依托南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南海区将持续开展行业招商推介会、高峰论坛、人才嘉年华等主题活动,让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赋能引才留才,更高效地破解南海企业面临的揽才痛点。
“进一步强化政策引领、平台支撑、品牌建设,力争把南海园打造成为省级的产业园。” 佛山市人社局副局长梁显凤提出,产业园要紧扣人力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原则,积极落实省、市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扶持奖励办法,持续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政策环境,为地方发展提供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撑。
据悉,2020年12月底,南海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佛山首批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开园,以“立足南海、服务佛山、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立志建设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
产业园一期规划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分为产业集聚区、南海人才馆、南海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人才公园四个功能区。目前,佛山南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意向入驻企业累计已经超过50家,实际入驻14家,入驻面积约4750平方米,入驻率高达75%,入驻的企业主要是高端猎头、服务外包、代理招聘、劳务派遣等,其中行业百强企业4家。
推介会上,南海区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梁志伟详细介绍了《佛山南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扶持奖励办法》。根据市区两级政策,经南海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评审小组评审后入驻产业园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机构),符合相关条件的,最高可获得500万元的奖励,包括品牌机构奖励、规模企业奖励、创新奖励、租金补贴、配套功能扶持等。
信息源: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5787187353/158f1789902001e97b?sudaref=www.baidu.com&display=0&retcode=0
012
12月8日,以“莞爱人才,共荣发展”为主题的2021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在东莞会展国际大酒店开幕。
目前,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全市R&D占比达到3.54%,位居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400多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趋势,今年前三季度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94.62亿元,同比增长9.1%,预计今年将成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广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智慧和汗水。
据介绍,2021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于12月8日~12日举行,为期5天,除了东莞会展国际大酒店、松山湖两个主会场,还在滨海湾、寮步镇设置分会场,这是东莞连续第七年举办的高规格人才主题周活动。本次活动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是人才 进莞来”人才政策发布会、2021散裂中子源国际咨询和用户研讨会、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2021年院士主题论坛、湾区青年科技领袖企业家高峰论坛暨青年人才交流会、全国多城互动本科生专场“云”聘会、高层次人才草坪音乐节等18项30场活动,吸引不同层次、领域的人才汇聚东莞。
开幕式当天,还举办了“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暨研发人才交流洽谈会”。本次洽谈会共有52家市内外重点企事业单位参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疗、软件工程、金融数字等10个行业领域,共提供与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型、科研型等相关联的岗位达543个、1621个人才需求,年薪最高达100万元,吸引了200多名高层次人才参加现场洽谈。这些人才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120多所知名高校。
今年11月底,科技部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领军人才东莞创新驱动中心的建设论证,同意在东莞建设大湾区首个人才驱动中心。活动周开幕式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领军人才东莞创新驱动中心同步启动。
据了解,东莞人才驱动中心是科技部人才中心和东莞市共同打造的汇智集才服务平台,旨在围绕产业链、强化创新链、构建人才链,将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为运营载体,建立“1+N”的运营模式,在重要企业、产业园区设置分中心,重点开展战略规划咨询、技术难题攻关、人才项目评估评价等工作,带动科研平台、人才和项目、科技成果落地,打造成国家领军人才、高校院所与东莞企业紧密合作的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在莞转移转化、共享交流,有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发展需求。
信息源:
https://new.qq.com/omn/20211210/20211210A00D9700.html
013
12月8日,位于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的鲲鹏产业学院构建“政企行校”四位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积蓄人才能量。
鲲鹏产业学院由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联合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和华为公司合作共建,首批共有近500名新生,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其“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合作各方提供从课程建设、讲师赋能到实验室搭建,从人才认证竞技到就业创业各环节的人才培育新模式,在“新工科”“双高”“1+X”证书等方面打造了以人才培养、师资培养、顶岗实习、以赛促学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大三学生按照全日制模式进入鲲鹏产业学院,接受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知识学习。所有的教学、实践,都围绕着市场的需求,围绕着产业发展的趋势,积极地与华为公司建立这种深入的融合的教学模式,来推动人才培养。
鲲鹏产业学院主要建设内容为:经华为授权新建路由交换、网络安全、无线、存储、云计算、人工智能、鲲鹏开发者实训室,建设省内首个华为鲲鹏产业专业群共享型实训平台,每年培训信息通信技术人才不少于500名,开展华为国际IT认证不少于300人次,每年面向九江地区开展新型农民工、退伍军人等社会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为了主动融入国家产业化战略,助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华为以鲲鹏与昇腾芯片为基础,已与众多生态伙伴进行深度合作,构建鲲鹏生态伙伴。
据了解,全球未来10年将会有700万名网络通信人才缺口。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自2016年起,就与华为达成校企合作,建立云计算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截至目前已有340名学生获取了华为认证,其中4名学生还获得了华为最高级别的HCIE认证。
培养一支数字经济可用的急需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是支撑数字经济产业的重要基础,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支人才队伍,很多数字经济产业可能会因此而落户九江。
信息源:
https://view.inews.qq.com/k/20211208A06M2500
014
今年,沈阳市在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新设立了“候鸟型”人才工作站,至此,沈阳已有“候鸟型”人才工作站23家。这是记者12月2日从市人社局获悉的。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沈阳,有这样一个被称作“候鸟型”人才的群体,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此前所从事的职业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热爱沈阳且才华横溢,愿意为沈阳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阳市创新建设‘候鸟型’人才工作站,依托‘政府引导、社会建设、人才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通过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项目对接洽谈、人才政策宣传推介等活动,不断畅通‘候鸟型’人才与企业沟通交流渠道,为‘候鸟型’人才在沈阳创新创业提供优质、便利、高效的服务保障环境,也为企事业单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柔性引才机制,拓展引才渠道打造了坚实的平台基础。”市人社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沈阳市将加强服务链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创新优化各项服务举措,全力保障“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让人才更有归属感、获得感
2020年,沈阳市依托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载体,建设了14家“候鸟型”人才工作站。一年来,各个工作站积极开拓思路,抢抓机遇,在人才引进、项目落地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引”“育”“留”并举,在引进人才来沈工作、教育教学、团队打造、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沈阳市从中评选出5家优秀“候鸟型”人才工作站,给予3万元奖励,主要用于改善工作站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候鸟型”人才交流活动。
“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沈阳市吸引‘候鸟型’人才的办法开创了人才利用新模式。”沈阳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高校将积极发挥“候鸟型”人才工作站职能,进一步完善对高端人才柔性引进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探索创新合作机制,扩大合作范围,吸引更多领域高端人才到沈阳高校就业,实现人才与高校共同成长。
下一步,沈阳市将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进与产业发展方向、层次相适应的人才,以更立体更细致的服务,满足人才的公共服务需求,让人才更有归属感、获得感,真正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让人才成长和沈阳发展相得益彰,为沈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信息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103613646280580&wfr=spider&for=pc
留学生走进中关村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建党100周年之际, 为了更好地践行人才强企、人才强区和人才强 国战略,中关村人才协会定期举办“留学生走 进中关村”系列活动,期待更多有志之企成为 我们的合作伙伴,参与、支持留学人才引进、 留学生就业创业的项目建设。 “留学生走进 中关村” 海外人才云招聘活动积极为海外人才 走进中关村搭建平台,辐射全球200,000+留 学生群体,为中关村企业输入新鲜“血液”, 激发企业的活力与创新力,促进中关村的国际 化可持续发展。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
创业大赛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服务产品,是 由中关村人才协会联合地方政府共同打造的招 才引智、地方政府人才品牌打造活动。旨在 “以赛代评、以赛引才”,通过线上线下评审 相结合、专业化和市场化遴选机制相结合、体 制内和社会化监督相结合的项目评审模式,创 新“以赛代评”的人才评价模式。
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
没有评审就没有提升,人才项目工作阶段性评 审至关重要。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中关村人 才协会基于多年来在人才领域深耕积累的经 验和专家资源,为各省市区组织人才部门提供 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服务,协助各地加快推进 人才引领发展战略落地生根。
地方人才工作者
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
提升人才工作者素质能力,中关村人才协会 组织邀请包括中关村人才协会战略研究所、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在内的有关智库专家学者,中 关村有关企业家、科学家人才,根据中央人 才工作会议精神对人才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理 念新战略新举措的要求,设计了出台了“地 方人才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培训产 品,以飨各地人才战线的工作者。
微信:18515836767
电话:010-62563533
邮箱:zta@zta.org.cn
邮编:110108
地址:北京中关村大街18号科贸大厦B座942室(中关村站C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