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外籍科技人才
加入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有关政策
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助力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1“海外英才北京行”启动
广州南沙发布国内首部港澳
人才职称评价办法
广州黄埔颁发港澳建筑工程领域专业企业从业资格证书
2021光明论坛暨2022中日韩青年
创新合作对接赛启动
宁夏银川启动大学生宜居工程
云南省实施“技能云南”行动
001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文章强调,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是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五是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六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七是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八是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以上8条,是我们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文章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文章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信息源:
https://www.cast.org.cn/art/2021/12/15/art_1687_175667.html
002
12月17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逐步放开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近日,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外籍科技人才加入我国科技类社会团体相关政策。
该政策主要适用于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科技类社会团体吸收外籍科技人才为会员、推选外籍科技人才会员担任本社会团体职务的情形。该政策明确了外籍科技人才加入科技类社会团体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规定了科技类社会团体吸收外籍科技人才为会员、推选外籍科技人才会员担任本社会团体一般职务以及副会长(副理事长、副主席)职务的办理程序。
该政策提出,科技类社会团体吸收外籍科技人才应当坚持循序渐进和吸收、服务、管理权责一致原则,并建立吸收外籍科技人才的专门制度。
该政策要求,科技类社会团体应当加强与外籍科技人才会员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外籍科技人才服务制度,增强外籍科技人才的认同感和融入感。
该政策也适用于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推选外籍科技人才在本单位担任职务的情形。科技类基金会推选外籍科技人才在本基金会任职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办理。
该政策的出台,将为引导和规范外籍科技人才加入我国科技类社会团体,促进我国科技类社会团体健康有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信息源:http://www.mca.gov.cn/article/xw/ywdt/202112/20211200038675.shtml
003
12月15日,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的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在线举办。
本届论坛以“汇智聚力谱新篇,落实《纲要》开新局”为主题,汇聚全国各领域专家学者、院士代表,聚焦科普智库服务科学决策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路径等进行交流研讨,为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普中国智库于本次论坛上正式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科协向打造开放平台,搭建柔性连接型、合作型科普智库网络体系,迈出重要一步。
科普智库组建“国家队”
高端战略智库平台——科普中国智库在本次论坛上宣布成立,首批智库合作基地同期发布。据介绍,科普中国智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组建科普“国家队”。通过打造开放平台,搭建柔性连接型、合作型科普智库网络体系,聚力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科普人才建设研究基地、应急科普智库、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科技文化智库中心4个首批科普中国智库合作研究基地,将成为科普中国智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合作研究基地是科普中国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中国智库与基地单位合作共建,实现资源和平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未来,中国科普研究所将持续深化与各机构合作,不断加强智库研究和学术交流合作,推进智库建设的创新融合和深化发展。
专家共探科技自立自强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结合自身科普实践,建议完善各类制度建设,为科学家参与科普的奖励、评价和项目做好衔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总结了科学普及、应急科普在战胜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提出,要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把青少年群体培养成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力军。
高端对话环节,各领域专家围绕“新形势下的新使命:激活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专家普遍认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科普工作要倡导科学方法,坚持求真、唯实、科学向善,充分发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感召力、引领力。同时要深入地开发、利用信息时代涌现出的新平台,主流媒体应尽力引导公众相信权威的、专业的报道。
2021年度重要智库成果发布
论坛集中发布了2021年度一批重要智库成果,包括《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国科普创作发展研究2021》《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21》和《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1)》,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推动科普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成绩,也是构建科普事业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成果显示,2019年,国家科普能力综合发展指数增速提高,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指数进一步提升,其中应急科普场馆发展迅速,成为常态化科普的重要平台,为应急科普工作提供阵地保障;2020年“科普中国”内容资源量大幅增长, app月活突破100万,“科普中国”信息员突破550万人,在公众满意度评价中大获好评;2021年我国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专职科普创作人员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科普创作队伍老龄化问题正在缓解,并呈现高学历化发展趋势。公众对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全方位、高层次,为繁荣科普创作提供了难得机遇。
系列专题论坛献良策
论坛的另一大亮点,即5个科普中国智库系列专题论坛,重点围绕科普社会化协同机制及政策、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公民科学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时代科普新理念与媒介融合、高质量科普科幻作品创作路径探讨等议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我国科普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在新《科普法》的修订过程中,做好《新纲要》内容的衔接,这是推进科普法修订的重要动力和目的。二是要明确科学普及对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坚持科普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三是重视科学素质对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融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和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四是着手激活融媒体发展的体制机制,助推媒体深度融合。此外,融媒体发展资源需向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倾斜,填补科学普及从城市到乡村“最后一公里”的空白。五是加强科普与人文融合发展,通过构建平台协助科学家做接地气、抓热点、有个性的科普,并且加强科技创新和科幻发展相辅相成。
信息源:
http://kw.beijing.gov.cn/art/2021/12/15/art_1132_621798.html
004
12月14日,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指导,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办的2021“海外英才北京行”活动开幕式暨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论坛面向全球发布《全球青年创新发展北京共识2021》。
《全球青年创新发展北京共识2021》是由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德国“中国之桥”协会创始人汉斯博士、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等机构和个人共同发起的一项倡议,旨在号召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融资专家、人文学者、社会活动家都加入到支持青年创新发展之中,形成全球青年创新发展共同体,助力全球青年的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全球有近五十余家组织明确或有意愿加入全球创新服务网络,其中二十余家已经签署了《全球青年创新发展北京共识2021》。
据介绍,“海外英才北京行”活动已举办十届,受到海外人才的广泛关注。本次活动在以往基础上实现全面升级,通过打造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平台,链接更多创新主体,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报名海外青年人才参与,论坛组织方从中择优筛选出140位云聚北京。为了提高人才对接的精准度,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怀柔科学城深度合作,打造专场活动。通过线上政策宣讲和路演对接等形式链接人才与留创园区、风投机构、用人主体,助力北京“三城一区”建设,宣传北京创新创业环境,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来京发展。
信息源:
公众号“北京人才市场报”12月16日消息
005
12月13日,南沙区发布《广州市南沙区建筑和交通工程专业港澳人才职称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该办法由南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制定,是国内首部关于港澳专业人才在内地申报职称的规范性文件,为港澳人才参与内地职称评价提供行动指南,对推动港澳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资源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办法》适用于南沙区从事建筑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和交通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的港澳专业人才申报职称评价。《管理办法》规定了港澳专业人才申报职称评审需要满足的学历、学位、港澳居民身份、从事技术岗位专业范围以及职称评价标准等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管理办法》突破了内地与港澳地区在人才评价方面的相关技术壁垒,打通了港澳地区具有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晋升内地职称的通道,将更加便捷港澳相关专业人才在内地就业创业。
已具备一定执业能力港澳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应职称,最高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
据介绍,在职称评价中试行对执业资格的直接认可,为已具备一定执业资格的港澳人才畅通职称评价渠道,最高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无需逐级申报,是《管理办法》的一大亮点。例如,具有香港注册专业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或注册专业测量师,取得注册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可以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的限制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进一步打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为已具备一定执业能力的港澳人才畅通职称评价渠道。
此外,根据港澳工程专业与内地存在的差异的实际情况,《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内地建筑和交通工程领域专业设置与港澳工程专业以及所属学会的对应关系,指引港澳职称评审申报人确定正确的专业申报方向,解决职称申报过程中因内地职称评价体系和港澳职业资格体系差异性所造成的难题。
为公正、公平、全面评定港澳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提供相应依据,进一步加强港澳专业人才职称评审的严谨性,确保评审质量,《管理办法》增设了适用于港澳申报人的学历资历、业绩成果、学术成果等方面补充条件的适用条款,建立正高级职称评审申报“推荐人”制度,同时提出设立港澳专业人才评议组,并可结合评审实际设置一定比例的港澳评委或邀请港澳专家参与评议。
为进一步优化职称评审管理服务,完善《管理办法》配套服务,南沙区政数局、南沙区人社局印发了《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统筹粤港澳大湾区职称和职业资格业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工作方案(试行)》,将在南沙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国际人才港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职称和职业资格业务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为粤港澳专业人才提供最新行业咨询、通知公告、办事指南、窗口受理、进度查询等政务服务。港澳专业人才在南沙区申报职称,直接到一站式服务窗口办理,即可完成职称评价,十分便捷。
信息源:
公众号“人才广州”12月13日消息
006
12月15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试行港澳工程管理模式暨专业企业从业资格证书颁证仪式在广州科学城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举行。澳门柏杰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获颁《澳门建筑工程领域专业企业从业资格证书》,这也是广州市首个工程领域港澳企业执业认可。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一直走在深化粤港澳创新融合前沿。自2019年起,该区积极探索研究两地建设模式的融合与发展。
今年6月,黄埔区充分吸取先行地区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对港澳工程专业企业及人士服务管理的工作经验,结合城建工作及建筑市场环境实际,出台《关于港澳建筑工程领域专业企业和专业人士从业服务管理试行办法》,开展港澳工程专业企业的认可工作,向区内引进港澳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企业和专业人士。
据了解,该办法首次在规范性文件中明确,相关项目需购买职业责任专业保险、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证保险等,充分发挥这类新型保险在社会风险管理、公共安全维护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推动责任保险在建筑业市场的运用,进一步探索内地工程监理制度改革。
华众联创设计顾问(横琴)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澍参与起草了《关于港澳建筑工程领域专业企业和专业人士从业服务管理试行办法》,他认为港澳企业在黄埔获颁专业企业从业资格证书将极大地方便业务开展,享有与内地企业相同权利,便利参与建筑工程相关经营活动。澳门柏杰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杰表示,将把澳门建筑工程领域的优秀经验引入到黄埔,与区内企业合作发展,一同做好黄埔区工程质量,保证工程安全。
黄埔区住房城乡建设局二级调研员黄榕清介绍,未来黄埔区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进一步推动内地工程与港澳工程管理模式上的融合提升。一方面,积极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业合作区、广州南沙等地区开展港澳互认工作合作,加速两地建筑行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挑选优秀的试点项目,通过工程监理、设计顾问、工程保险等方式,实践港澳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专案打造典型工程实例,树立粤港澳合作工程标杆;同时,拓宽企业交流渠道,为粤港澳三地建筑领域企业搭建平台,筹划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合作推介会,推动三地建筑企业业务合作。
“此次试行港澳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开展港澳工程专业企业的认可工作,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又一全新探索,必将为我区营商环境改革带来更多新鲜经验。”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局长吴火华表示。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屡出新政。该区推出“一枚印章管审批”“工业快批10条”“承诺制信任审批”“免费技术服务”等改革组合拳,行政审批和技术审查相分离、“12345”审批服务模式等一批经验在全国和省市复制推广,企业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持续提升。
接下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以建设国家营商环境试点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港澳规则衔接,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打造为黄埔营商环境改革的“单项冠军”,持续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
信息源:
公众号“人才广州”12月15日消息
007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2月15日下午,“才聚光明”2021光明论坛暨2022中日韩青年创新合作对接赛启动仪式在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活动聚焦“赋能聚变 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主题,邀请有关领导,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深圳纽迪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灏等顶尖科学家、知名企业家出席探讨交流,凝聚科技力量,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人才高地贡献创新智慧。
本届论坛由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主办,光明区人才工作局、光明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承办,深圳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协办,来自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光明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媒体记者近200位代表参加活动。
光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无非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前瞻性布局人才工作,实施才聚光明、才长光明、才享光明“三大工程”,扎实推进“万名博士聚光明”行动,光明区高层次人才总量、博士人才总量、留学回国人员总量实现“三个倍增”,未来将持续优化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不断壮大光明“科学阵容”,广泛凝聚光明“创新能量”,打造更有活力、更加高效的光明创新创业生态。
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科技创新部副部长王欣讲述了合肥的发展故事。她在演讲中表示,光明科学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其他兄弟科学城学习的榜样。合肥将努力打造聚才的“磁场”、生活的“乐园”、成功的“福地”,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投入真情实感、真金白银,让“养人合肥”、“创新高地”成为科技英才追梦之处、筑梦之地、圆梦之城。
光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苏亨数就探索建立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站联程”合作新模式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要强化引才合作,打造科学城海外引才集聚平台;要挖掘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潜力,打造科学城资源共享平台;要营造深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打造科学城人才学术交流平台;要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打造科学城人才服务平台。筑牢科学城建设的底板,强化人才的“引育用留”,不断助力科学城加快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则从打造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特色,科学引领沿途下蛋的“六位一体”科研产业环着手,结合光明区出台的“前瞻性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构建科研经济发展新模式”相关政策措施,针对深圳在BT领域整体竞争力与长三角存在的差距及BT产业链短且研发周期长的特点,建议加大海外青年才俊的引进力度,为青年海归人才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
纽迪瑞科技创始人李灏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他认为光明作为深圳市最年轻的行政区,之所以走到今天取得如此的成就,不变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万能的推手,政府起的是引导作用,推动产业链上的研发机构、企业高效协同发展,推动光明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形成研发、制造互生共赢的生态,通过发挥政企联动的作用,共同推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才能不断壮大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沉淀,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改变世界。而现有作坊式的AI开发无法满足行业高效高质量数字化转型需求,需要通过大模型构筑中国特色的AI技术竞争壁垒,在工业质检、智能诊断、时装设计、科研创新、海洋气象等领域共同打造工业化AI大模型平台,赋能中小微企业降本增效,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促进深圳成为数字智能经济的典范,共筑智能生态圈。
论坛期间,2022中日韩青年创新合作对接赛正式启动,后期将聚焦双碳技术、生物技术与大健康、数字经济三大重点领域,发掘中日韩三国优秀青年创新技术项目和人才资源,并将于明年4月在光明区举办总决赛,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赋能聚力。
此外,论坛同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专家座谈会——光明专场暨“鸿鹄之夜”中外嘉宾交流活动,按照“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从大局、现实和长远的角度出发建言献策,助推深圳驶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
信息源:
公众号“人才深圳”12月16日消息
008
12月18日,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银川房投公司组织194名2020年度银川市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入选人员摇选100套共有产权房,并邀请市政协、纪检等相关部门做好监督指导,这标志着银川市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第二批共有产房分配到位。
从近年来的人口流动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新毕业大学生是银川市人才增量中的“最大增量”,非公有制企业是人才干事创业的“最强阵地”。据了解,本次共有426名来银创业就业的创新型大学生享受到这项“暖心政策”,95%的大学生来自非公有制企业,其中232名大学生已选择生活补贴、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等住房保障方式,194名大学生通过摇号最终确定100套共有产权房“花落谁家”。此次100套共产权房主要位于高桥家园、通福家园。
为吸引更多符合银川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来银就业创业,宁夏银川市相继配套出台了《银川市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实施办法》《银川市创新型大学生共有产权房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规定,通过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四种方式,按照博士、硕士、学士3个层次,“双一流”“非双一流”2个类别,共6个档次,对已在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全日制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最高提供每年2.4万元的生活补贴、12万元的购房补贴、9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或共有产权房等四选一的住房保障措施,解决创新型大学生在银安居安家问题。
银川市本级投入1.3亿元购置327套共有产权房,投入1亿元购置130套人才公寓。县(市)区、园区累计投入5.25亿元购置2600余套共有产权房和人才公寓,有效解决了大学生在银创业就业住房难的问题。特别是2021年,银川市制定出台了《银川市新就业人员及企事业单位申请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实施细则》,将公租房申请条件及对象进行“降准扩面”:只要是毕业未满三年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本人及其家庭在银川市辖三区无自有住房且申请之日前五年内无房产转让行为的,就可以申请新就业人员公租房。自7月1日政策启动实施以来,共932名新毕业大学生获得公租房租赁资格。
同时,银川市常态化举办好全国高校毕业生巡回招聘会、宁蒙陕甘毗邻地区人才交流大会、宁夏(银川)四季大型人才交流会及各类专场招聘会,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就业平台及机会。用好各类创业政策,加大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坚持“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工作理念,正式上线全国公租房手机APP,推进公租房业务走向“掌上办”,将办理周期由60个工作日压缩为最长45个工作日。在市民大厅设立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提供21项人才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站联办、一网通行。
宁夏银川市还将加快推动“揽秀苑”高端人才社区建设,打造高端人才社区、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等覆盖各层次人才的住房保障体系,争取每年至少吸引10000名大学生在银创新创业。
信息源:http://cnews.chinadaily.com.cn/a/202112/19/WS61bea28ba3107be4979fdca8.html?ivk_sa=1023197a
009
12月16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召开媒体见面会,就《关于实施“技能云南”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据介绍,11月23日,省政府印发《意见》,通过实施“技能云南”行动,计划到2025年,全省职业培训累计500万人次以上,技工院校新增招生25万人以上,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00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5万人以上。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主要通过以下举措推进“技能云南”行动。
推进技能人才“四个载体”建设。着眼从技能人才基础能力、职业培训数字化、优质技工院校、技工院校优质师资队伍等4个方面发力,争取建设5个左右州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和一批县级公共实训基地、1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云南省职业技能网络培训平台”,推进“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建成10所左右优质技工院校和30个左右优质专业,新建升格4至6所技师学院,新增招生25万人以上,培训师资2000人次以上,认定“教学名师”500名以上。
健全技能人才“四个评价”激励机制。我省将围绕技能人才评价、职业发展贯通、技能人才成长、技能人才激励4个方面,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等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健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抓好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工作,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从事技能工作的积极性。
强化职业技能竞赛“四个引领”浓厚氛围。围绕竞赛体系建设、“技能兴滇”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季、激励保障4个方面,制定我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实施“技能兴滇”职业技能大赛省级重点赛事计划,健全开放式、普及性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新机制,每年集中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季”活动,每2年举办1届云南省职业技能大赛,筹备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云南选拔赛,加大获奖选手奖励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
在具体措施中,我省将通过强化“十个一批”多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马兰花计划、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并结合云南省情特点,抓好乡村振兴技能人才计划;通过实施“6个1万”人才专项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文化旅游人才等六类人才各1万人以上。同时,将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激励引导,对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予以重奖。“技能云南”行动将对我省选派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其他全国一类职业技能竞赛、全省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和其他省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的获奖选手予以最高不超过60万元的现金重奖。
信息源:
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9/content_5661931.htm
留学生走进中关村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建党100周年之际, 为了更好地践行人才强企、人才强区和人才强 国战略,中关村人才协会定期举办“留学生走 进中关村”系列活动,期待更多有志之企成为 我们的合作伙伴,参与、支持留学人才引进、 留学生就业创业的项目建设。 “留学生走进 中关村” 海外人才云招聘活动积极为海外人才 走进中关村搭建平台,辐射全球200,000+留 学生群体,为中关村企业输入新鲜“血液”, 激发企业的活力与创新力,促进中关村的国际 化可持续发展。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
创业大赛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服务产品,是 由中关村人才协会联合地方政府共同打造的招 才引智、地方政府人才品牌打造活动。旨在 “以赛代评、以赛引才”,通过线上线下评审 相结合、专业化和市场化遴选机制相结合、体 制内和社会化监督相结合的项目评审模式,创 新“以赛代评”的人才评价模式。
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
没有评审就没有提升,人才项目工作阶段性评 审至关重要。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中关村人 才协会基于多年来在人才领域深耕积累的经 验和专家资源,为各省市区组织人才部门提供 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服务,协助各地加快推进 人才引领发展战略落地生根。
地方人才工作者
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
提升人才工作者素质能力,中关村人才协会 组织邀请包括中关村人才协会战略研究所、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在内的有关智库专家学者,中 关村有关企业家、科学家人才,根据中央人 才工作会议精神对人才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理 念新战略新举措的要求,设计了出台了“地 方人才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培训产 品,以飨各地人才战线的工作者。
微信:18515836767
电话:010-62563533
邮箱:zta@zta.org.cn
邮编:110108
地址:北京中关村大街18号科贸大厦B座942室(中关村站C口)